先进程度:国际先进
技术参数:"1993年以来,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主持了以下有关光学陀螺仪的研究项目。 1) 光学陀螺自动寻北快速定位定向系统。1993年~2000年,在引进俄罗斯KM11和I42样机的基础上,针对样机性能测试中发现的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成功地提出了多项技术改进措施。 2) 集成光学陀螺仪。1995年,笔者在访问慕尼黑德国国防军大学期间接受了集成光学陀螺仪研究课题。1996年~2000年,清华大学和俄、德、法三国的有关高校和研究所开展了合作研究,取得了多项实验研究成果。实验研究结
法律状态:2020-03-28
权属人所属领地:[db:权属人所属地域]
应用领域:电子元器件
代理机构: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功能描述:
"1993年以来,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主持了以下有关光学陀螺仪的研究项目。 1) 光学陀螺自动寻北快速定位定向系统。1993年~2000年,在引进俄罗斯KM11和I42样机的基础上,针对样机性能测试中发现的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成功地提出了多项技术改进措施。 2) 集成光学陀螺仪。1995年,笔者在访问慕尼黑德国国防军大学期间接受了集成光学陀螺仪研究课题。1996年~2000年,清华大学和俄、德、法三国的有关高校和研究所开展了合作研究,取得了多项实验研究成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谐振型集成光学陀螺难度较大。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于2002年获得了“循环干涉型光学陀螺”的发明专利。 3) 零闭锁激光陀螺。1999年~2001年,清华大学和美国New Mexico大学合作设计了零闭锁激光陀螺实验样机,采用固体激光器取代了现有激光陀螺产品中的气体激光器。可惜限于经费和人力,样机未能完成。 4) 大功率超辐射发光二极管。2000年~2004年,清华大学和德国Stuttgart大学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德方设计并完成了管芯的样件,中方有关单位协作管芯的封装。 同时,作者全面总结了上述4个项目的科研成果,并将其撰写成书。全书分为以下3个部分: 1) 基础理论知识(第1章~第6章); 2) 光学陀螺系统(第7章~第10章); 3) 光学陀螺的关键器件(第11章~第15章)。 其中第6、8、14、15章由伍晓明撰写,其余内容由章燕申撰写。 当前,微米纳米技术发展迅速,光学陀螺技术正面临着重大变革,突破点在器件方面。为此,本书作者认为,介绍光学陀螺的新型系统与器件很有必要。在系统方面,除了现有光纤陀螺和激光陀螺产品之外,需要增加“循环干涉型光学陀螺”和“零闭锁激光陀螺”等新型系统结构。在器件方面,重点是光学陀螺的新型光源和集成光学的Sagnac效应敏感环。"